English

走出特利尔

2000-06-0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杨牧之 我有话说

到柏林,去马克思广场。

广场有著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。马克思坐着,恩格斯站在右侧。远处有很多人游览,塑像周围却没有一个人,孤零零的。瞻仰马克思、恩格斯,总感到他们神情沉郁。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毛主席那封著名的信,毛主席说:马克思在全世界不那么兴时了,在苏联,已经被打倒,在中国已失去大半。但他坚信,马克思主义是会胜利的。他还预见,有一天,一些人用我的话得逞于一时,另外一些人,将用我的另外一些话将他们打倒……。

环顾广场,心情很是复杂。我是第一次来德国,走之前,有关德国的许多事一一涌现在眼前。柏林墙、东西德的统一、波茨坦,甚至还想到电影中苏联与西方交换战俘的那座桥……,但想的最多的还是马克思。因为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。因为我们从小到大,我们经历风风雨雨,艰辛与欢乐,马克思的书总是和我们在一起。广场上的这种情景、这种场面颇让我感到抑郁。我还听说有关当局要把马克思、恩格斯塑像迁到郊外,时至今日马克思的同胞还有这样的想法,让我感到意外,转念一想,内心又洋溢起对马克思、恩格斯力量的骄傲,心情反而好了。我们献上鲜花,和马克思、恩格斯合影。本来想去马克思的故乡特利尔访问,因为时间安排的紧,开完会就要回国,几经谋划,到底没能去成。

不久,因为参加英国国际图书展,要去伦敦。接待方面问我有什么希望,我说很想去拜谒马克思墓。夜里到的伦敦,第二天倒时差,团里安排上午休息。天一亮,我们便驱车去位于伦敦西北面的海格特公墓。到的太早,公墓的铁门还关着。我们正在左顾右盼,远处走过来一位老者。他问我们:是来参观公墓吧?我们答是。他又问我们:是中国人吧?听到我们肯定后,他马上说:一定是来看马克思墓的。我们问你怎么知道。他说:过去还有苏联人来,现在很少了。现在来看马克思的都是中国人。说着,他开了锁,撤下拦门的铁索链,推开大铁门。看我们往里走,他又告诉我们,进门往前走50米,往左拐就可以找到。不过,我是提前为你们开的门,每个人要多交一镑。

很容易就找到了马克思的墓。长方的立体墓碑置于众多坟墓之中。墓碑上马克思巨大的头像,非常突出,真像一只雄狮的头,毛发丛生,双眼凝视着远方。这就是一代伟人的墓地!这就是当年恩格斯发表演说悼念马克思的墓地!恩格斯的话在耳边回响。很感动。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两句名言:“全世界无产者,联合起来。”“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,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。”与其它坟墓所不同的是,墓前放着许多鲜花。一个花环上的缎带写着字,细看是用俄文写的,是一个自称是“苏联公民”的人献上花环,祭奠马克思逝世115周年。看到卡片上写的话,我们恍然大悟,又万分庆幸。我们去的时间是3月21日。18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的日子,我们拜谒的时间刚好是马克思逝世115周年的忌日过七天。

墓周围的草地上片片黄花,绿的叶,嫩黄的花,这一丛那一丛,生机盎然,它们是为勇士而开放吧?我采了一束,献到马克思墓碑下,表达我的崇敬与折服。

在马克思的墓地周围,有大大小小各色人等的墓,也都立有石碑。马克思的墓碑是其中一座,也只是略为高大一些。我们没走多远,它也掩在众多的墓碑之中了。这时,我想起孙中山的墓地中山陵,想起大清皇帝的13座陵,想到我曾祭奠过的八宝山的瞿秋白的墓,也想,周恩来为什么遍撒骨灰于江河大地,不留骨灰,不建墓地?

车往回开的路上,大家都不说话。

今年,因为国际ISBN中心召开四年一次的改选大会,我是中国ISBN分会主任,中国又是常务理事国,自然要赴会。上天又赐给我一次机会,会后,哪儿也不去,直奔马克思的故乡特利尔。

特利尔属于德国的莱茵省,摩塞尔河从它身边流过,是一座风光秀丽、历史悠久的小城。公元五世纪时曾是罗马帝国的首府。诗人歌德热情描述过特利尔城,他说:“这座城市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特色,据说它比同样大的任何城市都拥有更多的教会建筑,这种情况证明了先前大主教以这里为中心的广泛活动范围。”

车进小城,我们差不多是怀着庄严崇敬的心情。因为这里养育了近千年来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,一位改变了世界面貌的思想家。小城即便有多少缺点,也遮不住它的贡献,也抵销不了它为全世界无产者诞生了思想的启蒙者和哺育者的功劳。

布吕肯大街10号。卡尔·马克思故居纪念馆。

我们小心地走进大门。我想到马克思曾经在这里出出入入。

我们小心地走进马克思的卧室。我想到马克思曾经在这里休息。

我们小心地走进马克思家的图书室。我仿佛看到马克思的父亲在这里和他们讨论学习心得。

我们小心地走到马克思家的后花园。我想到马克思和燕妮曾在这里游戏,而燕妮的父亲威斯特华伦曾在这里朗诵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剧作……。

在三楼的展厅中,我看到四种中国纪念马克思的展品。三种是中国出版的中文版的马克思的著作。一种是《哲学之贫困》,许德珩译,北平东亚书局印行。一种是《法兰西内战》吴黎平、刘云译。一种是《共产党宣言》中央编译出版社版。还有一种邮票,是1983年3月14日,为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中国邮局发行的纪念邮票。我感到十分欣慰。如果,马克思在天有灵,看到他的著作的中文版本,也会十分高兴吧?

第二天一早,我们乘车离开小城。我们只有三个人,一辆车,行走方便,我便提出到摩塞尔河、莱茵河边看看。车沿着摩塞尔河走,我想像着马克思乘船沿摩塞尔河顺流而下,去波恩大学读书的情景;我想像着鬓发斑白的冯·威斯特华伦男爵带着马克思和燕妮在河边的草地上散步,老人向马克思介绍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;我想像马克思从这里出发,走向欧洲。

望着缓缓流淌的河水,我心潮起伏。我想的最多的不是政治的马克思,不是理论的马克思,而是深深为之感动的人格上的马克思。特利尔古城,马克思的故居,优美的摩塞尔河,父亲是特利尔城高级法院的首席律师,岳父是贵族、普鲁士政府的枢密顾问官,妻子志同道合、两心相悦,柏林大学哲学博士的文凭……,美好的前程已经展示在那里。但是,马克思却义无返顾地走出特利尔,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。

这条路使他一生艰苦备尝,饱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。

为了省几个钱,要搬到阴暗窄小的房子去住;

为了生活,一个大思想家要去谋一个铁路营业所职员的工作。因为常年写作,字写得潦草,还不能被录取;

为了一、二个英镑,只好向朋友张口;

他不能给自己心爱的人带来舒适和安逸,而只能看着他们在苦难中挣扎,真是病入骨髓。万般无奈,为了使自己心爱的人摆脱苦难,他甚至“情愿把灵魂预售给魔鬼”。

但是,马克思没有退缩。他说:“不管遇到什么障碍,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。”

他目标的始终如一,忠贞不渝,无怨无悔,是源于目标的博大和宏伟。这个目标,不是个人的安乐与享受,而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。他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誓言。他说:“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,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。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。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自私而可怜的欢乐,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。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,而将永远存在;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热泪。”

正因为如此,他一生虽然历尽坎坷,仍然一往无前,在疾病与困苦中,他为人类完成了两大发现: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,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;一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,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。

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,在马克思墓前无比庄严地讲道:“现在他逝世了,在整个欧洲和美洲,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,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、爱戴和悼念。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!”这个评价是十分准确的。它真实地表述了敬仰他的千百万群众的肺腑之言。

我访问马克思广场、我瞻仰马克思的故居,我到大英博物馆寻找“马克思座位”和座位下的“足迹”,我到摩塞尔河体会青年马克思奔向柏林的雄心,我拜谒马克思墓,在海格特公墓这个安静的绿草如茵的角落里,马克思与燕妮这两位终生相爱的人静静地、永远地陪伴在一起。高贵、美丽的燕妮给人类社会留下了高尚……。我庆幸我有这样一次漫漫的巡礼,我是一个最平凡最普通的人,但我追求人格的纯净与高尚。

回到北京时我刚好看到一份报道。英国广播公司在1999年9月搞了一次网上调查,请政界、商界、学术界和艺术界的知名人士投票,选举“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”。马克思高居榜首,随后依次是爱因斯坦、牛顿、达尔文、阿奎那、霍金、康德、笛卡儿、麦克斯韦、尼采。

如果说恩格斯在1883年3月17日在安葬马克思的墓地上的讲话还是预见性的,那么,那个预见今天已经变成了无可争辩的事实。据记载,马克思下葬时参加吊唁的只有11个人,在他生活了大半生的英国几乎没有人注意他的离去,但如今,马克思即便在西方世界的民意中,也已经是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。

历史确实在按着它的规律前进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